整體結構
清泰陵整個陵寢分前後兩個部分,前部分是門、坊、碑、亭,後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宮殿。五孔石拱橋是泰陵最前面的建築,10.94米寬,87米長,拱高4.9米,由長方形青白石建成。五孔橋北,有巍峨高大雕工精美的三座石牌坊,一座居中橫跨神道,二座稍後,分列左右。大紅門是西陵的總門戶,門有三洞,設東西便門各一。
建築構造
進入大紅門,面對宏偉的古建築群,人們不禁會問:清王朝入關定都北京後,已在遵化縣馬蘭峪開闢了清東陵,為什麼雍正不隨祖父順治,父親康熙葬在清東陵,而又另選陵址,在易縣新開闢清西陵呢? 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愛新覺羅氏,名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其母烏雅氏,即孝恭仁皇后。康熙三十七年封多羅貝勒,時年二十歲。康熙四十八年三月晉封為和碩雍親王,時年三十一歲。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崩於暢春園,十一月二十日,胤禛即皇帝位,時年45歲。第二年改元,年號雍正,於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崩於圓明園,卒年58歲,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初二葬於泰陵。
縱觀雍正的一生,他是我國歷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為頌揚地的功勞,於乾隆二年六月在大紅門北面建築了一座聖德神功牌樓,高26.05米,黃琉璃瓦蓋頂,碑樓內地面中心有巨石台基,雕有壽山福海和魚鱉蝦蟹,石基上臥巨型石雕狴兮(bixi)一 對,各馱石碑一統。碑帽皆伏纏浮雕龍四條。碑額有“大清泰陵聖德神功碑”字樣,碑身鐫刻著滿、漢兩種文字,頌揚雍正的 功德。在碑樓外的廣場上,四角各有石雕華表一根,高達12 米,華表亦稱“桓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納諫或指路的木樁,而設在陵墓前的大柱又名“墓表”,四根墓表頂部,各蹲有石雕怪獸一尊,名曰望天吼,據說寓意是“望君出,盼君歸”,勸祭祀的君主及時回朝治理政務。墓表通身浮雕巨龍盤繞向上,加之如意雲朵、雲板,頗為壯觀。
過了聖德神功碑樓,是清西陵最大的一座橋樑——七孔石拱橋和石像生。五對石像生分別是獅子、大象、駿馬和文臣武將。這些石雕動物和人物以對稱的形式分別排列在神道兩旁,象徵著皇帝的儀仗隊守衛在陵前。石像生又本姓阮,是秦始皇的愛將,身高丈二,智勇雙全,屢建戰功,大敗匈奴。阮翁仲死後,秦始皇深表哀悼,命工匠鑄一翁仲銅像,立於鹹陽宮司馬門外,猶如英勇的衛士。後來,人們把陵墓前的石像生稱為“翁仲”。這些石像生各有寓意:文臣武將,均為皇帝的愛卿,把他們的石像置於皇帝的陵寢之中,表示君臣永不分離,心心相印。駿馬,是歷代皇帝征戰、行獵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坐騎。據說,雍正的曾祖皇太極一生戎馬,繼位以後,依舊人不解甲、馬不離鞍,他率領的鐵騎踏遍了白山黑水,統一了東北地區,被稱為“馬上皇帝”。在遼陽戰役中,他被明朝總兵李成梁圍困,幸虧戰馬善於馳騁才免予危難。清朝歷代皇帝對馬都十分鐘愛,所以,把馬的雕像置於陵前,象徵帝王雖死,雄心尚存,開疆揚威,備以駿馬。大象溫順馴服,寓意皇帝廣有順民。石象背上還雕有寶瓶,謂之“太平有象”或“天下太平”,獅子兇猛,吼聲震天,象徵著皇家勢力強大,威震天下。在古代,石獅子不但皇陵有,就是官府衙門和有錢有勢的家門前,也置放石雕獅子,以示權威。
穿過石像生,走過龍鳳門,經兩座三孔石橋,便進入宮殿區。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座神道碑亭,內有狴翕馱碑一統,碑面鐫刻著皇帝的廟號、諡號和徽號。再往北是隆恩門,門內,宏偉壯觀的隆恩殿居中,東西配殿分列兩旁,與隆恩門構成一個寬敞的四合院部局,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板的地方,西配殿是喇嘛念經的地方。隆恩殿是陵區內最大的有三間暖閣,中間為明間,設神龕仙樓,掛帷幔、供奉帝、後牌位。西暖閣內安置寶床,床上設檀香憲座,供奉妃嬪牌位。皇帝謁陵時,帝、王、公皆素服,行大饗禮時,皇帝穿朝服,陪祭的王公百官亦穿禮服參加祭祀。
泰陵後寢院內還有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地宮等建築。石五供是皇家女眷祭把的地方,供台分上下兩部分構成,上部有石香爐一樽居中,兩側各有石花瓶、石蠟扦分列,總計三種五樣供品,均用青白石雕成,故稱“石五供”。供座是由兩塊巨石雕成的須彌座,須彌座周圍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圖案,如傳說中的“八仙”圖案等。
石五供祭台之北,屹立著方城、明樓,是整個陵區最高的建築物,雄偉壯觀的方城,把精巧多姿的明樓高高托起,鑲嵌在湛藍的晴空里,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明樓內有石碑一統,碑基為須彌座,游龍浮雕,施有五彩,碑身以硃砂塗面,碑面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刻著“世宗憲皇帝之陵”字樣。方城兩邊有高大的城牆,繞墓一周叫寶城。寶城中間隆起的巨大土丘,便是雍正皇帝的墳墓,名字叫寶頂,泰陵寶頂面積為3600多平方米,在西陵諸寶頂中面積最大。寶頂下面便是工程浩大的地下宮殿。地宮內除埋葬著雍正皇帝外,還附葬著孝敬憲皇后和敦肅皇貴妃..
泰陵的建築歷時有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園的核心部分。前後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條寬達十多米、長五公里的神道,通貫陵區南北。神道兩側的石像生有石獸三對、文臣一對、武臣一對。泰陵石像生採用寫意的手法,以濃重粗大的線條,勾劃出人物和動物的形象,再用細如繡花的線刻,表現細節、花紋。體現了清代石雕藝術獨到的雕刻技法。
泰陵主體建築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樓開始,過一座五孔石拱橋,便開始了西陵最長的神路--2.5公里長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寶頂,依次排列著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大碑樓、七孔橋、望柱、石像生、龍鳳門、三路三孔橋、諡號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東西班房、隆恩門、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和啞巴院、寶頂等建築。
分陵原因
按照先例,雍正的陵寢應該建在遵化縣清東陵界內,與其父親康熙為伴。因此,他曾經把東陵九風朝陽山作為自己的萬年吉地,但雍正並沒有在那裡建陵,而在易州另闢陵區。對此事後人眾說紛雲,一說雍正改調篡位,葬於康熙景陵旁心虛不安;二說世宗(廟號)好大喜功,殺戮成性,居功自傲,另闢陵區為突出自己。這種說法和史實是不相吻合的。但他為什麼要遷陵呢?據《工科史書》記載,為了廢掉九風朝陽山陵址,他曾傳諭:“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輿之人再加相度,以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帶砂石,實不可用。”所以,派和碩怡親王允樣和兩江總督高其倬另選陵址,到易州太平峪,認為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合會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山脈水法條理詳明,形勢理氣諸吉鹹備,淘為上吉之壤。”
雍正閱覽奏摺後傳諭:“但於孝陵、景陵相去數百里,且與古帝制典禮有無末合之處,著大學士九卿詳悉會議,具奏。” 大學士和九卿查閱史料,列舉禹、漢、唐等朝帝王遠離祖先另闢陵區的事實後上奏:“今太寧山太平峪萬年吉地,雖於孝陵、景陵相去數百里,易州及遵化州地界與京師密迎,同居畿輔,並列神州,其地實未遙遠。”據此,雍正決定在易州太平峪建陵。從雍正八年(1730年)開始建設,歷經八年後 於1737年竣工,命名為泰山陵,簡稱泰陵。在封建社會,對泰陵的美好解釋是“循理安舒曰泰,臨政無慢曰泰”。雍正對康熙後期更治廢弛、貪污橫行的弊端十分憎惡,他繼位後,嚴明法紀,嚴懲貪污,穩定了社會秩序,發展了生產力,呈現出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為乾隆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他的陵寢用泰字命名是恰當的。
墓主介紹
清世宗,名愛新覺羅·胤禛(公元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28日),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後繼位,為清代入關第3帝。雍正是一位十分複雜而矛盾的歷史人物,他是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傑出政治家,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但他畢竟是封建皇帝,有著重大過失和種種局限,他的繼位為帝,也存在很大疑點。在功績上:雍正首先取消了千百年來的“人丁稅”,實行了有利於貧農的“攤丁入畝”,這箇中國賦稅制度的重大變革;創立軍機處,推廣奏摺制度。明代權力集於內閣,故有權相產生。清雍正把權力進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創立軍機處,軍機大臣直接與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傳達皇帝意旨;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打擊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據和特權,對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有利。此外,雍正還有許多值得稱道的政績,如懲治貪污、解放賤民、平定羅卜藏丹津、始派駐藏大臣等,為中國的統一與發展做出了貢獻 。
建築特色
泰陵作為典型的清式宮殿式建築群,不但更注重以最完美的融山水環境、人文景觀為一體的中國“風水”相法為選址依據,形成山形河流作為“風水”中強調的靠山、案山、照山,龍脈和水口,建築與整體布局也最為完整與巧妙,更加注重實用性;建築風格與規制更加精美豪華,使之更具有觀賞性。
由於雍正皇帝在西陵首建泰陵,從而產生了“昭穆相問的兆葬之制”。原由是因雍正皇帝首先在西陵建陵後,其子乾隆認為如自己也隨其父在西陵建陵,就會使已葬於清東陵的聖祖康熙、世祖順治帝受到冷落;如果在東陵建陵,同樣又會使其父雍正皇帝受到冷落。為解其難,乾隆皇帝定下了“父東子西,父西子東”的建陵規制,如父親葬東陵,則兒皇帝葬西陵,父葬西陵,則兒皇帝葬東陵,此稱之為“昭穆相間的兆葬之制”。也正是由於這種墓葬制度才形成了清東陵、清西陵現有的格局,造成了清東陵、清西陵兩大陵墓群與中國明朝以前歷代皇家陵寢建陵制度的根本不同之處。
清泰陵東面,雍正為其21個妃嬪建造了泰妃園寢。乾隆為其母孝聖憲皇太后修建了泰東陵。主體建築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樓開始,過一座五孔石拱橋,便開始了西陵最長的神路——2.5公里長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寶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著名的石牌坊和大紅門。
發掘紀實
清西陵里雍正的泰陵最為引人注目,不在於它在清西陵是首陵,規模最大。而是在於雍正究竟是不是金頭入葬,究竟是不是被刺殺而死。在1975年清理了清東陵乾隆地宮以後,學術界不斷鼓吹要求發掘泰陵,而且泰陵寶城琉璃影壁舊有盜洞一個,泰陵地宮一直被認為早就被盜。1980年,國家文物局批准對泰陵地宮進行清理髮掘。1980年4月8日,正式發掘泰陵地宮,河北省,保定市和易縣文物局的頭頭們親臨現場指揮。大批媒體雲集泰陵。上午9點,發掘開始,在沿著盜洞口下挖了兩米以後,發現下面是原封土,盜洞只挖了兩米,泰陵沒有被盜過。當時北京幻燈製片廠在北京日報上把這個訊息捅了出去,事情為夏鼐得知,當即向國家文物局匯報要求停止發掘,並把國家文物局關於立即停止發掘泰陵地宮的命令急告當地。4月11日,夏鼐親自來到易縣清西陵泰陵發掘現場宣布了國家文物局的書面指示,泰陵地宮的發掘即告終止,重新把琉璃影壁下的盜口砌死,恢復如此,雍正金頭之迷未能揭開。為了彌補好奇者的遺憾,隨後通過了解,在1980年7月發掘清理了1938年曾經被盜的光緒皇帝的崇陵地下宮殿,在棺木下的金井裡出土了250件珍貴文物,並整修了地宮對外開放。到2018年雍正和他的后妃仍然躺在保存了270年完好如初的泰陵地下宮殿里。